下绛州: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

许森齐         
2018-05-03 23:47:45
3420人参与0评论



下绛州: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



https://mp.weixin.qq.com/s/Tl6_wiaU3BU40TomxMvXIQ

下绛州: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

原创 2018-05-02 乔呆呆 老家山西V


4月29日至5月1日,老家开启大巴课堂五一河汾之旅。行程内容之前报告过,大致样貌30日交待过,假如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活动,我想说,这是一次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


这是一次寻根之旅,是一次友谊之旅,也是一次有关山西文化的学术激发重新认知之旅。陶寺、三晋、汾河和黄河,热闹的秋风楼,可以无限探索的高禖庙,新绛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繁华……这片古老的土地亘古弥新。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不定期地刊发一些文章,来回溯这些日子的感受——所得、所思;热烈的赞美建议和痛楚的批评。


第一篇,从乔呆呆的温情回忆开始。




下绛州

by\乔呆呆


我的家乡襄汾赵康镇,距离绛州只有十多公里。至今,家乡的老人们把去新绛就称为到县里。历史上,新绛这块地方曾被汾城、临汾所管辖。这个汾城、临汾并不是现在的汾城、临汾,而是赵康附近的晋城村。隋代之后,绛州又长期管理着我们太平县,交揉相错,所以,在心里上,绛州与我们,本来就是一个地方。


绛州离我太近,以至于好久好久,都没法下笔写写这个地方。甚至,去年在新绛文化研究会的蔺老师,原县文化局局长刘老师邀请下,我们在新绛考察三天之后回来,都没有写一个字,至今想来,还觉得愧疚。没想到,经过这次老家河汾之旅,居然可以喷薄而出。


说绛

01

至今好多人分不清新绛,绛州,绛县,还有好多人问,有新绛,是否还有老绛?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这个“绛”。


我曾经说过,“绛”应该是山西的标志色,也应该是山西的LOGO用色。原因不用多说吧?晋国的国都就是“绛”,为什么是“绛”?因为有绛山,有绛水。绛山又叫紫金山,属于中条山脉。初中时在侯马求学,学校经常组织的春游活动,就是紫金山。曲沃境内有滏河,据说就是绛水,晋南人发音,绛和晋经常分不清楚,当地人就说绛水就是晋水。不管真想,绛,就是山西最悠久的记忆。


“绛”在哪里?在此,我不敢给你太精准的定位,反正,现在的曲沃、翼城、闻喜、绛县、新绛、襄汾等,都有它的影子,司马迁说“河汾之东方百里”,差不多指的就是这些个地方吧!


绛县,名称来源久矣,春秋晋平公时代,设绛县。比秦始皇的郡县制还早 ,所以,绛县,被称作中国第一县。


绛县成名虽早,但它长期处于现在的新绛领导之下。新绛自北周明帝武成2年,才称为绛,之后,有时叫绛郡,有时叫绛州,不管是绛郡,还是绛州,都稳稳地管理着包括中国第一县在内的好几个县。

一直到民国,绛州被废,为了和绛县区别开来,所以把绛州所在地,就叫成了新绛。


可是,我们依旧喜欢叫它绛州。



蓝圈圈里,大概就是“河汾之东方百里”的“绛”。


晋商

02

绛州首先是作为商贸之城存在于我的记忆。先不说远的,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最生意的,就是蔬菜贩卖者。他们每天早上早早起床,骑自行车到新绛汾河湾批发蔬菜,然后再贩运到乡宁山里。一路上上下侯庄坡、汾阳岭等,全靠劳力壮实,辛苦得很。直到后来有了蹦蹦车,境况才稍有好转。


再稍远点,我们村曾经有个杨姓大财主,现在已经被称作是晋商了,研究者认为,杨家,和刘笃敬他家是清末民国时太平四大晋商之一。杨家最早做生意的地方,就是绛州。杨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和许多晋商一样,从家乡往西北发展,听老一辈人说,当年杨家从绛州到兰州,一路上住店,全是自家的。后来我查阅资料,绛州工商业发达,是当时晋南的中心城市,山西最早的纺织厂,就出现在绛州,也就是诞生于1898年的新绛纺织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民族资本家纷纷在此办厂设店,最有名的就是我们村的杨家。杨家的世字号在绛州,有当铺、钱庄、药店、粮店等,不仅如此,杨家还办起了晋南第一家股份制现代企业——大益纺纱厂。


我的爷爷,在小时候,就曾到绛州杨家的店堂里学徒,据我父亲回忆,爷爷当年勤劳刻苦,每日端茶倒水打扫厅堂之外,晚上经常站在账房外面偷学打算盘,里面报数字,他在外面打算盘,听得数字对了,便满心欢喜。


改革开放之初,寓居美国的杨家后人曾经回过故乡,还给了爷爷一张名片,成为稀罕物事,被爷爷珍藏。


晋商,后来成为山西叫得响的一张文化名片,可惜,研究者大都未能仔细研究绛州,当年,这里因为水陆交通发达,成为晋商叱咤风云的地方。只不过,后来铁路的兴起,战争的影响,绛州逐步退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和碛口一样,被冷落的商贸重地。


唐兴

03

绛州出名,要算在隋唐时期。当年喜欢听评书的,都知道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张士贵,一个是薛仁贵。张士贵盂县人,隋末揭竿而起,后跟随李渊父子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又帮助李世民诛杀太子,成为李世民的铁杆,李公子成为唐太宗后,即封其为禁军首领,可见信任之深。之后,太宗东征高丽,张士贵在绛州府设帐募军,招兵处就设在州治署衙正堂内。今新绛县博物馆尚保留有张士贵的交椅遗件,传为"帅正堂"的见证物。


在这次征兵的过程中,薛仁贵出现了。据史料记载,薛仁贵是唐绛州龙门人,家境贫寒。太宗征辽时募集士卒,他的妻子劝他应募,通过立取战功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薛仁贵便投奔到了张士贵帐下。之后,得到张士贵的重用,在关键的一场战役中,唐太宗在山上擂鼓指挥,诸军齐出,张士贵率部首先与敌交战。恰巧此时雷电交加,张士贵帐下的士卒薛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从此白袍虎将薛仁贵得到唐太宗的赏识,青云直上。


薛仁贵及其后人薛丁山、薛刚等故事因为通俗小说的流行,深入人心,也同时给绛州涂抹了一层推广的亮色。可惜的是,小说为了突出薛仁贵的形象,却把张士贵说成了嫉贤妒能,冒领军功的无耻之辈,而且这种形象随着小说的流传,深入人心,这不能不说对张士贵太不公平。


后来有传说,薛仁贵曾在绛州汾河湾射雁,英姿飒爽,至今,绛州有名酒,品牌就是“汾雁香”。




绛州大堂。物是人非。拍摄@李隽


大堂外的欢乐。拍摄@瓶子


名城

04

聊以安慰的是,绛州城虽然过往风光不再,但依然靠实力保留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江湖上,人说南绛北代。绛就是绛州。


绛州又唤“卧牛城”。 绛州古城临近汾河,便于水运。但汾水因季暴涨,乡民多受洪水之患。传说"牛可镇水",缘于这种思想,绛州古城布置成为一座牛城,世称"绛州城、卧牛形"。南北大街为牛脊,府君巷、韩家巷、陶家巷、四府巷是牛四腿,东西小巷为牛肋,东西天池为牛眼,南门瓮城为牛喉,南门为牛嘴,汾河浮桥为牛舌,东西天池边的小塔为牛角,龙兴寺塔为牛尾,北城门为牛臀。



城隍庙





天主教堂。我们那日邂逅了一场婚礼。拍摄@程春生



绛州三楼 拍摄@呆呆


名城现有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古建筑。绛州大堂、绛州三楼、文庙、天主教堂等让古城古意悠然,自不待说。要着重说的有二。一个是龙兴寺,一个是绛守居。


龙兴寺,是古城的地标建筑,相传赵匡胤曾在此寓居,也曾改名宫,后来僧人入住,才又改名为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龙兴塔是一座会冒烟的塔。


有记载的是,"光绪已亥(1899年)间,塔顶腾烟,佥为青云直上"。之后的20世纪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又有腾烟之奇事,而最近的一次为1993年8月,塔上青烟又起,引来三省八县市数万人争睹为快。


塔为何腾烟,国内专家曾多次考证,而不得其解。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腾烟,有人断定是蚊虫缭绕,塔下的一居民孤胆攀塔体铁梯而上,他手执沾有蜂蜜的白布,在腾烟之处扑打,后飞身落到塔下,展开一看,无甚蚊虫。


1993年中秋节的那次腾烟,人们借助摄像机,把腾烟从40多米的高空拉为近景,袅袅青烟徐徐升腾,粗一看像蚊虫,细一瞅又似是而非。争论不休,终没有一个定语。



龙兴寺。拍摄@跳跳



龙兴寺内。拍摄@久



登顶龙兴寺后,@久,这个九零后的小姑娘有点激动。



龙兴寺。前为另一国宝碧落碑。拍摄@跳跳



碧落碑文



《名作欣赏》执行主编张勇耀为大家讲述碧落碑


新绛文化贤达@蔺彦民先生为大家讲述碧落碑。我们请来的另一位贤达@刘保民先生当日居然未入镜头。拍摄@果姐


绛守居,老家以前介绍过多次。这座全国唯一的隋代园林,曾经破败不堪,后来得国家文物局领导关照,省政府特批专款修缮,才得以焕发容颜。如今园子虽不甚大,甚至不懂园林筑造的外行也看不出每个朝代园林建筑的不同来,但一想到欧阳修、范仲淹、梅尧臣们曾在此吟诗作赋,那种感觉真是怪怪的。


老家多次设想,要在此做一场风花雪月的雅集活动,但一直未能付诸实践。网上也有好多驴友,游完绛守居后,感觉受骗一样,那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任何景致,如果没有想象的空间,都会索然。





绛守居园池 拍摄@跳跳


名村

05

古城周边,名村很多。往北走十公里左右,是赵康扬威村、史威村,史威村村头有国保普净寺,是集古代建筑、雕塑、服饰、绘画、书法诸艺术于一体的古文物群。其中大雄宝殿,释迦塑像和历经千年尚枝繁叶茂的古木瓜树,合称普净寺三宝,令观者叫绝。


再往北往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光村以及村内国保单位福胜寺,再往北则是著名的汾城古镇。这些,老家多次介绍,在此不赘。


要说的,第一是泉掌村。泉掌村,是意外的惊喜。新绛周边曾经是泉水叮咚的风水宝地。古堆泉,是有名的岩溶大泉,前面所说绛守居,就是当年引古堆泉泉水成渠,到城内形成一景。


泉掌村当年也有泉,泉布状如掌,故名泉掌。泉掌村目前最有名的当属关帝庙,是国家文保单位。此关帝庙最震撼人心的不是结构,不是举架,而是周遭20根盘龙石柱,每根石柱雕刻得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泉掌历史悠久,据说早在春秋时晋灵公曾在此设建行宫,辟桃园,设绛台。史书里有故事说,晋灵公昏庸,曾经在灵台上弹弓打人,以此为乐。灵台遗址,如今就在泉掌关帝庙旁,如今灵台荒草萋萋,荆棘刺人,小心登上灵台,周边早已看不到什么景致。


泉掌如今也是中国传统村落,村落里晋南味道的古民居保存尚好,尤其是有条小街,名叫“陋巷”。古韵悠然,让人想起孔门弟子颜回居陋巷的故事。




泉掌的关帝庙。拍摄@乡野中的守望者。据百度


手作

06

如今好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只是因为外壳的古朴而得名,真正的文化,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新绛不一样,决然不是浪得虚名。


且不说别的,单说文房四宝。


澄泥砚,许多人都熟悉,号称四大名砚之一。如今新绛制作澄泥砚的据说有三家。呆呆拜访过两家。一家是蔺家,名气在全国叫得很响。蔺家大本营在光村,就是那个曾被冯骥才惊叹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那个在全国鼎鼎大名的福胜寺所在。


在蔺家你可以看到,一排大缸里沉淀着汾河湾里的黄泥,工作人员还时不时用水在淘洗,雕刻工坊里,师傅们在泥胚上精雕细琢。一个完整的澄泥砚生产流程。


近来,呆呆又拜访过绛州裴家,也在制作澄泥砚,裴家的少舵主很年轻,充满年轻人的朝气,在产品设计上,格外注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裴家的大本营在侯庄,绛州北上的官道上,侯庄坡,是一道历史深刻的坎。


澄泥砚名声鹊起,好多人却忘了,绛州也曾是文房之墨的重要产地。“绛墨”曾经也是悠久的文化品牌。绛墨又称新绛墨锭,是历史悠久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生产最迟始于唐代,唐时已为贡品。所产墨锭乌黑铮亮,时间越久越亮,写字画画不浸不晕。而且陈墨还可治病,端午节,抓只蛤蟆,去掉内脏,装入陈墨,数日后,可治痄腮、毒疮。很神奇哦。


1937年,全县尚有七家墨庄,年产墨锭一千八百公斤,翰兴斋所产的徽墨"二两龙门"、"一两朱子家训"、"五钱太华秋"等走俏全国。1966年新绛笔墨社所产"龙门"、"横翠堆青"、"百花"、"琢立堆珠"、"坠粉飘烟"等牌墨锭开始出口,远销海外。到如今,积文斋笔墨庄扛起了古法制墨的传承大旗, “龙门墨”开始逐渐为人所知。


毛笔也曾是绛州名产。据悉,鼎盛之时,绛州制笔商铺街巷林立,商贾云集,制作的纯手工毛笔销往全国,堪称笔中精品,曾为历代朝廷贡品,与南方湖州毛笔并称双绝,素有“南湖北绛”的美称。绛州毛笔,需要八十余道工序完成,多则达上百道工序。因其制作技艺繁杂,工序繁多,学徒无几,即近消失。   


如今, “积文斋笔墨庄”和“于良英笔庄”两家百年纯手工绛笔制作作坊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坚守。


其他,如绛州木板年画,绛州铜火锅,都是妇孺皆知的绛州特产。新绛,是当仁不让的手作之城。




新绛墨锭。摘自@古绛新人的博客


余音

07

文章太长了,新绛真的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说完的话题,新绛的鼓乐艺术,楹联艺术等扎根民间,代代不绝不衰,的确是很神奇的一片土地。

   


评论

    暂无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