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巧遇马友友

许顺利         
2017-01-15 15:13:04
2810人参与0评论

  10月波士顿,枫叶正红。在这座被誉为美国历史文化摇篮的名都,有着50多所大学和学院,其中包括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日前,笔者来到这座美丽的城市,来到全球学子憧憬和向往的哈佛大学。令人惊喜的是,在校园里巧遇前来参加哈佛大学375年校庆活动的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


33_副本.jpg


作为世界顶级的旅美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曾16次获得格莱美奖。1999年2月,美国纽约市将曼哈顿东46街与第五大道交叉口的路牌,曾换成“马友友路”(Yo-Yo Ma Way)。马友友为多部电影音乐配乐,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布莱德彼特主演的电影《西藏七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等。

10年前,我曾专程到北京参加马友友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的“丝路”新春世纪音乐会。并专程去香港HBO收藏马友友的最新作品专辑《热情:大提琴的浪漫音乐之旅》(Appassionato),限量纪念版。

我深信,每一位仰慕马友友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即从他广泛而多元的音乐事业,不难理解其不断寻求与众不同的对话方式。无论是演奏新乐曲或在探索西方古典传统外的文化及音乐风格和形式上,他总是能从中找寻能激发想像力的元素。

我向马友友介绍自己来自上海,并告诉他已经有了他即将来上海参加第13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所举办的音乐会入场券。马友友似乎有些惊讶:“喔,你是上海人?”接着他问我知不知道这次他来上海演奏的曲目?我说:知道。他又问我,喜欢吗?我说,很期待在您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d小调奏鸣曲”和弗朗克的“A大调奏鸣曲”后,能够再演一曲《卧虎藏龙》。话音刚落,马友友十分高兴地握着我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你!

马友友曾对自己说:“完美永远是理想的目标,但不可能是最主要的目标。个性表现才必须是主要的目标,假如没有个性的表现,就不需要一个活人在那里表演。”

和马友友握手话别后,我的脑海又一次浮现这位世界大提琴家在演奏时的情景,他面庞宽阔而纯情,常常是双眼紧闭,表情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呈现复杂的变化。

毫无疑问,在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之后,古典乐坛中没有人能够像马友友一样,赋予音乐人性化的乐趣和热情。

 


   


评论

    暂无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