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上海斯瑞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科研成果获得陆军某研究所领导认可,并成为该研究所战略合作伙伴。

文、图、视频 | 陈耀全、白明亮、杨欢
8月15日
太行热浪滚滚
燕山枪声阵阵
数十家科研单位、军工集团
以及高新企业
齐聚长城脚下
侦察定位、引导打击等
“十八般兵器”轮番上阵
防护伪装、仿生隐形等
各型号装备惊艳亮相
演示现场掌声不断

这是陆军某研究所
召开的一场
分类部队建设发展“高端论坛”
先看一段短视频
如何为陆军新型作战力量设计一流发展规划、配上一流武器装备、传授一流战术战法?

打造陆军新型作战力量,就是打造关键时刻一招制敌的“利刃钢刀”。该所领导介绍:“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的战略部署,吸纳和用好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助推陆军新型力量建设发展,目前我们正探索一条‘借石砺刃’的军民融合研究论证路子。”

主要目的
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落实陆军关于构建创新超越的装备技术体系的具体要求
围绕陆军部队装备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进行专题研讨
探索装备体系建设构想和发展规划
为陆军首长机关指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谁来主办
主办方为陆军某研究所,这是一支集装备研究论证、仿真试验、技术性能测试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论证机构。

亮点多多
1
部队需求占据主导
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的指示精神,改变过去“军工部门生产什么装备、部队就使用什么装备”的单项供给方式,向“部队准备打什么仗、有什么需求,军工部门就研制生产什么装备”的需求定制方式转变。
静态展示现场展陈的6大类、81型装备,都是按照部队需求由厂家自主设计和研发改进的。许多模型、样机的设计超出了传统理念,改变了固有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作战需求空白。
主办方专门向记者展示了8份调研报告,这是该所科研人员深入陆军作战部队、军地院校、科研单位、军工企业广泛调研的成果,报告详细分析了各任务部队特点、装备发展需求和矛盾问题,图解了相关军工厂家的实力水平、关键技术和融合方式。

在动态演示现场,参展厂家纷纷拿出“撒手锏”,模拟可能的战术运用场景,熟练地操作各式装备。

在操作体验区,部队官兵对新研武器爱不释手、品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武器研究论证的严谨性,主办方不但成立了专门的需求管理办公室,还邀请相关部队代表全程参与装备方案研究论证。

2
设计研发重在体系

新装备研究论证必须把体系融合作为第一要求
体系中装备“特”色还有待进一步突出,新型装备的作战效能、所形成的体系作战能力有待后续集成检验
部队装备建设研究论证,“零敲牛皮糖”不行,必须成体系成系统开展

据了解,该所在成立之初,就把理论研究、科技创新、武器研发、效能评估等多支队伍拢到一起抓顶层设计,保证起步筹划在体系、项目推进在体系、验收评估在体系。

为解决合并单位多、组建时间短、专业跨度大带来的科研壁垒,各项目课题组之间主动加强协同创新,在重难点课题研究上,坚持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集成,有效提升了科研整体水平。
3
军民融合先融思想
落实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的战略部署,必须搭建好军事科研领域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吸纳和用好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推动形成军事科研工作大联合、大协作的生动局面。
“武器装备是否科技含量越高、型号越多、特征越炫酷,越受部队欢迎呢?”记者带着疑问来到现场,却发现刚才“叫座声”很高的几型装备不幸落选了。
检验这些装备效能,唯一标准就是战斗力。从本质上讲,“能否满足新的作战需求”和“能否形成非对称优势”才是衡量武器装备的核心指标,新质作战装备要求更高,容不得半点“花架子”。

我们倡导开门搞科研,但科研单位之间存有天然壁垒,尤其在核心技术上难于沟通融合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思想问题,地方厂家追求的是效益,我们追求的是战斗力,思想不融合,军民难同舟
该所科研处两名参谋不约而同的谈到了军民融合的痛点。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该所遴选30多家具有合作潜质的科研单位,邀请他们现场感受战场环境、近距离了解部队需求。
在参与研讨论证过程中,相互启发借鉴,研提改进意见,实现了力量最大整合、资源最优统合、体系最强融合,真正形成了“万山奇石,皆为我用”的科研合力。

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启发,避免了闭门造车和资源浪费
我们在遴选合作单位和科研项目上,不仅看你产品的技术优势,更注重形成科研领域的“蜂群效益”,充分发挥军队论证单位粘合剂、催化剂作用,力争最优、最好、最快满足部队需求

成果丰硕
形成了一套重难点问题清单
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建议
建立了一套能力需求清单
提供了一套装备发展设想
遴选了一批军事需求专家
签订了一批战略合作单位
完善了一套工作推进机制
音符
历史大潮奔流不息
唯“新”方能永立潮头
新型作战力量
需要新思维新理念
这样的“高端论坛”
可以多来一些
陆军权威发布,转载注明来源!
原文来自:【装备也搞“私人订制”?这场“高端论坛”亮点多多】